原文标题《“模块化” 之下的跨链交易、聚合与重构》
无论是资产跨链还是信息/数据跨链,目前市场上已有太多的跨链桥及各类跨链协议,据 chainspot,目前市场上约有 114 个跨链桥及 130 余个网络,赛道拥挤。
在讨论跨链聚合器之前,我们先将跨链方式进行定义及分类,1kx 研究合伙人 Dmitriy Berenzon 曾对跨链桥进行了较为权威的阐述:
可简单理解为,跨链桥允许任何数据,包括代币、链的状态、合约调用、乃至身份证明、NFT、治理投票等等,从源链传输到目标链,使得 资产 和 数据 能够在不同的区块链上自由流转。两条链可以有不同的协议、规则和治理模型。跨链桥使双方能够在通信、兼容、安全的方式来进行互操作。
(1)监控:负责监控源链上的状态和智能合约功能调用,往往由预言机(Oracle)、验证器(Validator)或中继器(Relayer)等角色参与。
(3)消息传递/中继:监控角色接收到事件后,将消息从源链传到目的链。
再将跨链方式所对应的不同区块链框架与结构来看,可以更好地观察一个跨链产品的功能与创新:
数据传输层:消息跨链协议
激励层:信任层或传输层均可能涉及激励,可单独进行观察
跨链聚合产品的发展依托于跨链桥生态本身的发展,需要各类跨链桥本身有一定的成熟度,才能够出现更加完善的产品。
消息跨链协议也在一级市场受到关注,并获得不错的估值。以 LayerZero 为代表的通用互操作性解决方案中,在 LayerZero 的框架内,中继(Relayer)和预测机(Oracle)都没有形成任何共识或验证,仅做信息传输,成为无原生共识系统的跨链协议,给市场以启示。
不过,通用的跨链消息传递可能也并非是所谓的 “跨链的终局”。一些创新的跨链项目中,模块化区块链概念也影响着这一赛道,尝试对 “互操作性不可能三角” 进行突破,给跨链带来更多可能。
无需信任:拥有与底层域相同的安全性;
信息通用性:能够处理任意的跨域数据。
模块化互操作性协议中,可将桥的结构简单拆分为:
验证 Verification
其中,应用层及传输层可进行共享,以适配目前已有的应用范式,同时,倘若给模块化互操作协议配置验证层,那么依据目前已有的多种验证机制,还能够增加在实际用例、交易金额、交易延迟等方向的可编程性。
基于以上思路,可关注以下更加创新的跨链思路:
Polymer 最初基于 Cosmos 生态系统开发,通过 ZK-IBC(区块链间通信)将跨链通信扩展至 Cosmos 生态外部。Polymer Chain 作为多链路由中心,构建一条链来托管 ZK 轻客户端和 OP 欺诈证明者,以验证来自任何模块化配置中的交易,支持以太坊等异构链间的通信。
由 Gnosis Chain 推出的 Hashi 被定义为 EVM 哈希预言机聚合器,其主要逻辑在于 “要求信息由多个独立的机制来验证,而不是只由一个机制来验证”。Hashi 通过让相同的消息通过不同方式传递,如果同一个信息能够出现在多个提供商的目标域上,则被认为是正确的;如果出现不同的消息,则通过争议解决流程解决。
MMA 是 Uniswap 在治理跨链消息传递中的设计,旨在将以太坊主网的命令传递给其他非 L2 EVM 链中的 Uniswap 来部署,被视为一个用于跨链通信的附加安全模块。近期,来自 Uniswap 问责委员会的 Kydo 近期提出了 “将协议的客户端做为桥” 的思路:拟使用 MMA 将 N 个桥以相同的消息从以太坊传递到另一条链。在接收链上,如果有 k / N 的桥传递了相同信息,则执行该消息。